在广袤的江苏大地上,有这样一群人:曾经的他们,身着戎装,保家卫国,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忠诚;现如今,他们脱下军装,回归乡土,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,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的“头雁”。
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,记者联系了江苏的几位“头雁”,听他们讲述从军营走到乡土,军人头雁领飞,激活乡村振兴“一池春水”的奋进故事。
刘艳军:风之谷文旅集团董事长
退伍不褪色,在哪跌倒就要在哪爬起来

2000年刘艳军应征入伍,在河南开封部队成为一名侦察兵。部队回来后的他,一心想回家乡徐州干一番事业。因为父亲的缘故,刘艳军很早便和农业接触。2003年家里种植了四百多亩杨树和二百多亩棉花。怎么管理?如何培育?很多问号在刘艳军面前打转。“我一个军人,征服过这么多困难,这些小困难还克服不了!”那时,刚20岁的刘艳军执拗地认为,自己一定行。
残酷的现实,给刘艳军当头一棒。因缺乏市场调研,再加上专业经验匮乏,一下三百多万的损失把刘艳军打懵了。年轻气盛,不撞南墙不认输。后来他开起了电子厂,带着村民做电子配件,最后都竹篮打水一场空。隔行如隔山,光有精神还不够,20岁的刘艳军意识到了专业的重要性。“卖了婚房,平了村民的账,手里只剩1000元。”当时的情况,用人生至暗时刻形容,一点不为过。
时光流转到2005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刘艳军接触到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项目。“我一个军人出身,身边又有很多资源,机会看准了就要抓住。”当年,他便开始从事青少年培训基地,发展最高峰时有近四百多位教官就是部队退役军人。“他们选择跟我一起干,我想一方面是看准了机会,另一方面也是大家都有军人情结。”采访中刘艳军告诉记者,现如今,基地内仍有一百多位退役军人从事教育教学,以军人最本真最朴实的状态,奋斗在一线。
如果说第一次和农业的接触是以失败告终的,那2014年的第二次邂逅,刘艳军头脑清醒了很多。“做军训时接触到一些农业,深知系统学习的重要性。用军人的话说,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,对农业来说也不例外。”
当时,刘艳军从事的风之谷户外运动公园农文旅项目,也是江苏省内最早一批从事农业加拓展加研学的机构,农产品加上花卉与攀岩,很多主体项目有机结合,拓宽了农业渠道,也增加了百姓收入。2017年底,刘艳军参加了全国双创培训。随着朋友圈的扩大,眼界开拓了,职业发展路径也愈加清晰。2018年,刘艳军用九个月时间完成全国大多数地区考察和学习后,开始着手农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,“如今,综合体项目在众多人努力下,年接待量已达三十余万人。”
“前几年一直想去参加江苏乡村振兴头雁培育计划,那时太忙错过了时间。”不留遗憾给自己,作为第三届江苏头雁学员,刘艳军坦言,此次在头雁学习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农人伙伴,更丰富了人生经历。身为旅游协会会长,他将结合职业优势,让农业、旅游、军人三个关键词碰出“化学反应”,爆发更大的裂变。“我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位军人,如今带着乡亲们和退役军人伙伴们,用自己的方式,描绘乡村振兴新版图,解锁振兴乡村新玩法。”
杨亚平:盐城市军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
这是种情怀,更是份使命

2002年入伍2007年退伍后,适逢乡村振兴战略推进,杨亚平回到盐城响水老家。打过零工,做过养殖,后来,杨亚平看准了时机,准备从事农产品领域的开发和创新产业链。用他的话说,边做边摸索,摸着石头过河,是这几年自己一直持续的工作状态。
在此期间,当地政府关注到退伍军人回乡创业的艰辛,组织了一批有基础,有想法,有经验,敢创新的年轻人,组团加入江苏头雁的培育计划,杨亚平便是其中之一,也是江苏头雁项目的第一批参与者。
“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,我们一些搞农业种植的人有时间聚在一起,共同学习相互交流,这在之前我们是想都不敢想的。”
通过系统的学习,操作以及老师们耐心的讲解,再加上和来自省内各地众多优秀农业人才的交流,学习结束后杨亚平通过联系,跑浙江、海南等很多地方参观交流学习。他坦言,有幸加入乡村振兴工作中,深感这一代年轻人总要做出点成绩。在后来的学习中,有着退役军人这样一个身份,本身就赋予自己一些使命和力量。此时的杨亚平,又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些,“这是种情怀,更是份使命。”
从田间地头到研发一线,从扎根土地干好农业,到以农文旅为突破口实现阶段性创新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成果,更是军人精神在基层沃土上的蓬勃生长。脱下戎装的“头雁”们,把军营里的铁血担当化作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,以军人的硬核作风破解乡村发展秘钥,用扎实的脚印丈量乡村振兴的深度,用“不褪色的忠诚”续写新时代奉献篇章。